合肥晚报专访中国科大折纸协会:当数理思维邂逅纸艺美学
2025 年 6 月 6 日,合肥晚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合部 209 室,邂逅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纸艺盛宴—— 没有公式推导与实验仪器的碰撞,唯有纸片如蝶群翻飞,桌面上 孺子牛、雨中漫步等折纸作品静静陈列,无声诉说着现代折纸作为数学、几何、物理与艺术交叉学科的独特魅力。
(采访现场)
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折纸社社团活动室里,有着颇为戏剧性的一幕——没有逻辑推演和反复实验,有的却是纸片翻飞,如无声的蝶群起舞。
物理学院张一飞教授,也是该校折纸协会的指导老师,他的指间正折压出一道锐利峰线,几名学生围坐,桌面上摊着纸鸢、形态奇特的“孺子牛”雕塑,还有仿佛凝固了雨滴的“雨中漫步”作品。
教室内,只有纸张摩擦的轻响与偶尔的低声交流。这是中国科大学生折纸协会的日常一幕。
(象征着“孺子牛”的折纸作品)
从一张折纸感受“硬核”跨界
折纸为何成为这些理工科学生的“心头好”?他们手中的折纸又与我们记忆中的手工有何不同?
“现代折纸是一门融合了数学、几何、物理与艺术的交叉学科,”张一飞拿起一件结构繁复的作品,眼神里闪烁着科教工作者的热忱,“它有统一标准的折纸语言、严谨的折纸理论,核心是用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,不裁不剪,一纸成型。”
张一飞口中的“硬核”有据可循。美国NASA工程师罗伯特朗,将数理思维注入折纸,开创了“树形法”“圆填充法”,这些设计理念直接应用于航天卫星太阳能板的折叠、汽车安全气囊的收纳。日本天体物理学家三浦发明的“三浦折叠”,让巨大的太空光伏板得以精巧折叠升空。
在中国科大折纸协会,同学们不仅能体验到折纸的乐趣,还能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。
张一飞感慨,完成一个复杂作品和科研上取得突破,带来的成就感内核是相通的。“都需要沉心静气、反复推敲,也常常需要团队协作。”
社长刘忆豪则刚完成他花费了四五个小时的“孺子牛”折纸作品。校园里那座著名铜牛的精神映射,如今被浓缩于一方纸艺之中。计算机专业的周程瑾已在折纸课沉浸两年,“喜欢那种专注的感觉,纸张在手里变化,心却平静下来。”同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李璐豪则将折纸与科研思维类比,认为二者都需从海量可能中寻找最优解。
在折纸协会的线上群聊里,每月“月折”作品如星群闪烁。形态各异的花球勾勒出正多面体的数学密码,昂首振翅的飞禽凝聚着自然造物的神奇,栩栩如生的人物映射着广阔的大千世界——一张纸的方寸之地,成了描绘宇宙的微观沙盘。
于折叠间触发“心流”
折纸协会的诞生源于一次校车上的偶遇。2017年,张一飞在通勤途中折叠复杂的“龙皮”结构,一位学生凑过来,“老师,能开个折纸课吗?”一句提议点燃火花。不久后,一群热爱折纸的学生聚在一起,中国科大学生折纸协会正式成立。
在折纸协会活动室一角,一个迷你摄影棚格外显眼,专门用来拍摄成员们的得意之作。折纸作品在光晕中仿佛拥有了生命。
在张一飞看来,折纸对理工科学生的意义,不仅在于数理思维的实践,更在于培养专注力与耐心。“大家平常学业和科研的压力,在折纸时却能让人完全沉浸当下,放松身心。”
“每次看到同学们从最初的迷茫,到逐渐掌握复杂技巧,完成精美作品,我都特别欣慰。”张一飞感慨,“这不仅是技艺的提升,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。”
活动室的灯光下,那些被精心折叠的作品静立在展示架上,漫步的少女、振翅的飞鸟、沉思的孺子牛……
科学需要艺术滋养。在这里,一张纸的折叠与展开,既是严谨科学的微观实践,亦是心灵栖息的宁静港湾,无声地印证着那份独特的哲思,于方寸之间,见天地浩瀚。
——改编自合肥晚报
校学生社团管理指导委员会、校学生折纸协会